在现代社会,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挑战。他们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还要应对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各种期望和要求。这些压力往往会导致教师出现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烦躁等。因此,学会调节情绪,关爱自我,成为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了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科学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11月5日下午,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邀请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文雅为全体教师进行《关爱自我,为心赋能——教师的情绪调节与自我关怀》的讲座。
张文雅从教师常见情绪困扰入手,深入剖析情绪的深层原因,讲解如何通过症状表现进行自我情绪评估。通过“心理魔法壶”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情景绘画,通过分析和解读,教师们发现了通过绘画反映了自己应对压力和困境的模式,加深了对自我情绪和心理状况的认知。通过“苏格拉底式六问”,提出一个核心问题,然后通过六个层次的追问,逐步深入,层层递进。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全面地审视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和理解问题的本质。最后,张文雅阐述了“思维干预表”以及“连续七天情绪觉察任务:每天记录三个主要情绪觉察日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意义。她解释说,思维干预表是一种工具,旨在帮助人们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引导个体逐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此外,她还强调了连续七天情绪觉察任务的重要性,这个任务要求参与者每天记录下三个主要的情绪体验,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觉察和反思。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掌握情绪变化的规律,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张文雅指出,这两个工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情绪调节和自我提升方案。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心理健康服务站副站长荆书芳总结到,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一系列参观学习活动以及专业的培训讲座,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旨在打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希望能够提升教师们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