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科教融合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五维三融”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
日期:2025-04-02  发布人: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在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战略引领下,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紧扣驻马店“中国药谷”“国际农都”建设需求,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导向,构建“理念引领、平台赋能、项目驱动、方法创新、导师护航”五维协同机制,深度推动“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融合、产过程与产教过程融合”的“三融合”育人链条有机衔接,形成“五维三融”育人新体系,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3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考研录取率位列学校前茅,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中获奖76项,麦香型白酒、酱意浓香型白酒、黄淮四季精酿啤酒、文冠果花茶、夏枯草凉茶、黄淮烤肠系列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落地,年产值超2000万元,成为区域生物与食品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

         理念引领:聚焦产业需求 激发创新潜能

         学院紧扣“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三融合”育人理念,将产业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再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一是围绕“中国药谷”“国际农都”兽药研发、发酵工程、饲料添加剂、功能食品等产业链,动态调整生物、食品等专业方向,将大德广药业“饲用益生菌”等8项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课程模块,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在《生物分离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课程植入“益生菌源功能制备工艺”“乳酸菌发酵技术”等32个真实工程案例,实现“教室-实验室-车间”场景贯通,教学过程贯穿工程思维。三是与上海交通大学魏冬青院士、驻马店天中啤酒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永康等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的“花椒素益精药物开发”“黄淮四季”精酿啤酒等成果,反哺教学形成特色实训模块。

         平台赋能:构筑三级体系,贯通培养链条

         校企投入4000万元打造“基础实验-产业实训-创新研究”三类平台,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整合河南省发酵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农(副)产品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37个教学及科研平台,设备价值3000余万元,支撑学生基础技能训练。二是建成800㎡生物发酵中试车间、2000㎡智慧温室及30000㎡“科技小院”等产业实训平台,承接“麦香型白酒”等32个企业项目,学生以“工程师助理”身份全程参与。同时,与驻马店市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农产品加工学院、食用菌产业学院、花生产业学院、夏南牛产业学院,深度参与行业企业科研生产实践。三是制定了教学管理办法与条例,实现了校企、校内、院内专业之间开放共享,促进创新研究及成果转化。例如,依托驻马店市植物害虫生态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黄淮学院农副产品发酵工程与应用研究所等科研平台的尖端设施,学生参与完成驻马店华中正大有限公司、河南大德广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参与授权发明专利15项,已转化3项,转化经费110万元。

         项目驱动:转化科研成果 锤炼真才实学

        学院建立构建“科研项目-教学转化-产业应用”驱动机制,横向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纵向课题67项,全部向本科生开放。随着项目的实施,新的研究结果、最新研究进展不断转化成教学资源。截至目前,学院出版《发酵工程原理》等省校级规划教材12部,《生物分离工程》《酶工程》《食用菌生产技术应用与推广》《金霉素预混剂生产过程虚拟仿真项目》获批省级一流课程,《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生物分离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5个项目获批省级教改项目《生物化学》等9课程获批校级一流课程、在线精品开放课程。

        依托科研项目转化教学资源,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纵向课题夯实基础、横向课题对接实战、双创项目孵化价值。近年来,教师开发鲤抗菌NK-lysin基因的克隆、蛋白功能鉴定及抗菌机理研究等创新性实验项目92个,学生依托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6篇。2024年,83%的毕业生毕业论文源自科研项目,其中12项研究成果被河南大德广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南立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等直接采纳。用人单位反馈我院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学生团队获国家级、省部级竞赛项目奖项76项,孵化企业3家。

         方法创新:重塑教学模式 培育岗位能力

        推行“研究性教学+工程化实训”双轮驱动,将科研中的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工程化验证评价等方法论融入教学实践。《生物分离工程》课程设计项目化任务,学生以纯化工程师工作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采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 BOPPPS 教学方法,发挥信息化教学BOPPPS和岗位情境化实教学优势。近三年,学生满意度为96%以上,学生期末成绩、课程目标达成度逐年提升;在项目学习中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河南大德广公司活菌收率由75%提升到92%。此外,学生不断重复工作过程,熟悉并掌握纯化工程师岗位工作流程,师生获得近百项高水平成果,提升就业竞争力,主讲教师李思强博士指导3名学生获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该研究型教学模式已在多所院校推广,发表SSCI/SCI、中文核心收录的教改论文3篇,其中2篇被杂志社评为年度高被引用论文

         导师护航:全程分类指导构建成长路径

        建立“辅导员+”本科生分类培养导师体系,即“辅导员+博士班主任+行业专家班主任+系主任+学业导师”,全员、全程、全方位指导学生成长。提升教师的科研思维和能力,推动导师提炼科研与学科基础,将科研成果紧密融入教学过程。契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以学校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反向设计、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推动学科改革。实施科研导师评价制度,将科研成果转化率、学生竞赛指导成效等纳入导师考核指标,2024年评选优秀导师”8人。为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院构建阶梯式成长路径,大学生即可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大二、大三学生通过科研项目获得成果,大四学生具备科研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及领导力。近年来,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占比高达75%学生参与研发麦香型白酒、清香型、酱意浓香型白酒、黄淮四季精酿啤酒、茶叶、糕点等系列产品25项,已上市推广并广受好评。导师团队指导学生连续五年考研录取率超过40%

        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探索形成“五维三融”育人新体系以真平台支撑真实践、以真课题锤炼真本领、以真岗位培养真能力,近三年实现76项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大奖、43.4%考研录取率、超2000万元科研成果转化产值等亮眼成绩,孵化的麦香型白酒、“黄淮四季”精酿啤酒、夏枯草凉茶等25项产品成被企业转化。未来,这座扎根豫南的创新引擎,将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主动融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贡献黄淮力量。

 

 

撰稿:李思强  初审:王明成  复审:荆书芳 终审:禹明甫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