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南召县蚕业中心校地合作
日期:2019-11-01  发布人: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浏览量:352

10月 31日,由副校长兰军瑞带队,科研处张保来处长、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禹志成书记、李恩中院长、王明成副院长一行,深入南召县调研该县蚕业与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并参加由我校青年教师王震主持的校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该项目主要利用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师资优势,结合南召县的资源特色,为该县制定《南召县“蚕-菌”融合发展产业规划》。

南召县是中国柞蚕之乡,有柞坡面积120万亩,柞蚕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是我国黄河以南一化柞蚕的最大产地。柞蚕饲养每年带动大量贫困户脱贫致富。2019年全县共有12个乡镇53个村198户贫困户饲养柞蚕,为贫困户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召县柞蚕深加工企业众多,如天蚕公司、东方蚕丝绸、宇翔地毯等。柞蚕产业是南召县支柱产业之一。

长期以来,养蚕修剪的柞树枝多用于百姓烧火做饭、冬季取暖。随着社会的发展,液化天然气得到广泛应用,农户基本不再用柴烧火做饭,养蚕轮伐修剪下来的树枝被丢弃到山上,造成浪费也极易引起山林火灾。

柞树木屑是栽培香菇的优质原料。可以利用养蚕修剪的柞树枝条栽培香菇。南召县每年用于饲养柞蚕的柞坡面积约30万亩,按轮伐一半15万亩、平均每亩产出800公斤柞树枝计算,每年修剪的柞树枝条可达120000000公斤。春栽香菇一般采用18×60的塑料袋,每袋可装干料1.5公斤。按此计算,每年修剪的枝条可栽培香菇8000万袋。

南召县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椴木黑木耳栽培。90年代政府先后两次大力推进香菇生产,香菇生产有一定的规模,目前全县每年栽培香菇3000万袋以上,产值2.7亿元以上。

虽然南召县香菇生产有一定的规模,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林木乱砍乱伐,造成菌林矛盾;没有规模化制种企业,菌种多来源于西峡、湖北等地,菌种混乱,质量难以保证;栽培技术粗放,菌袋感染率较高;栽培废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缺乏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南召县香菇产业的发展。急需对南召县香菇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尤其要促进“蚕”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南召县的柞坡资源,既保持柞蚕这一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促进香菇这一朝阳产业蓬勃发展。为实现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发展战略,以示范校建设为抓手,聚焦高质量发展,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办学条件保障,培育办学特色和亮点,努力实现四个转变,着力提升服务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南召县作为南阳市的一个行政县,此次合作,不仅拓宽了校地合作的宽度,而且加强了校地合作的深度,充分彰显了黄淮学院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也为今后我院师生教学实习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兰军瑞校长、张保来处长、禹志成书记、李恩中院长深入南召产业基层调研

 

 

兰军瑞校长一行参加在南召县蚕业中心科技示范园进行的“黄淮学院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黄淮学院产学研结合基地”挂牌仪式

 

兰军瑞校长参加南召县蚕业中心与黄淮学院的横向项目签约仪式 

收藏本页